A.R月球(2017)

AstroReality月球由模型和配套APP组成

模型为高精度3D打印,APP则集成AR功能

AstroReality APP早期只具有月球配套功能,目前已发展成AR产品的综合平台

作为一款文创产品,它的受众以天文爱好者为主

APP内容

· 来自NASA,欧空局的星体数据信息

 · 为星体制作的配套AR动画

2019年入驻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

2017年获得Unity AR银奖

2017年摩点和kickstarter优秀众筹项目

我的工作范围

产品经理

· 在项目初创阶段参与制定发展方向,完成初期产品原型

· 与工程师配合,测试与制定AR识别方案,为后续一系列产品奠定基础

UX

· 从产品、用户体验、开发三个角度考量AR特有的交互模式

UI设计师

· 在项目初创阶段完成并上线第一版UI

· 设计AR动画

产品设计师

· 设计产品包装与说明书等配套物料,把控与推荐物料生产

2017年月岩概念版包装

2017年包装

当前包装,奠定整个系列风格

工作挑战

之前市面上并没有这类实物与AR结合的产品,一切都要从0开始

最大的困难是找到“识别”和“AR交互”的成熟方案

创业初期受资源限制,工作囊括所有线上线下设计,所以困难还包括:

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工作;如何平衡效率与质量的关系;如何突破固有能力与思维方式

通晓天文

独白

2020年9月2日,G475。

 

月球项目开启了AstroReality的破冰之旅,它承载了James对月球模型数年钻研的心血,也是他和7yue在AR创意的起点,更是在美国打开品牌之战的第一响。

能亲历AstroReality的诞生也是一种荣幸,也或许是因为站在了他们的身边,才激发了我在地球项目上那个更大的理想与野心。

 

现在回想起来,月球项目和地球项目算是我整个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两个挑战,前者更多的是“事”层面,而后者更多的是“人”层面。

可以说月球项目将我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全方位调动与激发了出来。

在这个项目启动之初,James除了全力攻克模型工艺之外,就是拉着我们两三人研究AR识别技术。AR识别是绝对的拦路虎,这其中经历曲折之多无法言表,如果不是因为我对月球项目有着远超常人的认同与热情,恐怕我早就缴枪投降。

 

当拿下识别方案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月球项目的各种商品化转换,短短几月时间,从产品包装,到APP规划设计,再到网站和淘宝装修,我作为执行者直接经历了前期的大部分过程与细节。

产品包装出了不下7、8种方案,敲定设计之后交付工厂执行,工厂反馈回来稀奇古怪的东西,有拒绝,有妥协,在反复交锋之后,整个包装大改过至少4次,最后一次才最终落地延续下来。不过事后诸葛亮的自夸一下,整个成品包装大方向上延续了最早的设计方案,不论材质、结构、安全性,都在设计伊始就有过充分考虑。

另外一条战线,APP规划与设计起初走了一段弯路,因为没有考虑清楚核心需求,还是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想法。在我们两三个早期员工努力上了第一版之后,又转手交给新入职的老同事重新设计,然后才渐渐定型成后来的Astro产品平台。

这还不算完,拍摄也是我这个不入流的“摄影师”亲自操刀,自己垫钱买了大量的器材和道具,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就生生把早期自己设计的官网和淘宝用那些有点“仿制品”味道的照片填满。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那么短的时间,几乎没有的经费,就我们两三个人,又当爹又当妈的,能生生从无到有变出来这么多东西,我觉得吧,James和7yue还是应该感到知足的 😉

 

不过我猜,对于参与过AstroReality早期创业的我们来说,2017年-2018年应该是最温馨,最充满回忆的一年吧?

那一年,我们从无到有,从一个能挤进去6个人的小黑屋换到了隔壁有窗的“大”屋子,然后又从这个只能塞下不到10人的“大”屋子换到了有4个屋子的正经办公室。

那一年,7yue“随手”在摩点搞了一次众筹,没想到反响热烈,看着钱数一点点上窜,哪怕并没有多少,也依然把大家美的鼻涕泡都快冒了出来。

也是那一年,我们自己要一箱一箱的清点产品,添加附件,然后一个个打包发货,连顺丰小哥都成了我们的“兼职”员工,还有我们的程序猿小c,放下键盘拿起撬棍,拆木箱子跟撕纸一样威猛雄壮!也是那时,7yue都要亲自参加解决某个需要极大耐性的生产环节,而我因为压力过大焦虑放弃,那次我有一种当了逃兵的惭愧。

也是那一年,我们满怀着喜悦和信心,集体去塞班旅游…

 

2016年的熏肉大饼店里,我跟James和Fiona说,我觉得月球这个项目能成。

是的,打一开始就莫名其妙的相信。

 

发表评论